来源: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:2022-06-21 19:15:38 阅读量:197
馆陶县积极挖掘该县历史名人——大唐名相魏徵廉政思想,完善教育载体,丰富时代内涵,有力增强了廉政教育的渗透力、感染力、影响力,2014年馆陶博物馆被授予邯郸市廉政教育基地。
〖序篇〗
魏徵(580年—643年),字玄成,唐朝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。他辅佐唐太宗十七年,以敢于“犯颜直谏”闻名,传为历史佳话,为“贞观盛世”做出了特殊贡献,被后人称为“一代名相”。
魏徵一生上书言事二百余次,所言多被采纳,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即写于贞观十一年的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主要内容:
见可欲,则思知足以自戒;
将有作,则思知止以安人;
念高危,则思谦冲而自牧;
惧满溢,则思江海下百川;
乐盘游,则思三驱以为度;
忧懈怠,则思慎始而敬终;
虑壅蔽,则思虚心以纳下;
惧谗邪,则思正身以黜恶;
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;
罚所及,则思无因怒而滥刑。
〖第一篇章〗
介绍了魏徵一生的主要足迹。魏徵自幼聪明好学,刻苦读书,素怀大志。隋末农民起义爆发,魏徵诡为道士,以避乱世;随后先入瓦岗、再仕大唐,与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辅佐唐太宗开创“贞观盛世”。
〖第二篇章〗
介绍了李世民、魏徵君臣,一位善于纳谏,一位敢于直谏,成为中国历代君正臣直的典范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:唐朝人魏徵说过“兼听则明、偏信则暗。”周总理在1962年2月3日中央扩大会议发言讲到:“唐代皇帝李世民能听魏徵的反对意见,兼听则明,把唐朝搞得兴盛起来。他们是君臣关系,还能做到这样,我们是同志关系,更应该能听真话了”。
〖第三篇章〗
介绍了魏徵的生平主要事迹,建设有魏徵小型蜡像馆,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感。同时穿插魏夫人十八扣、梦斩泾河龙王、门神的由来等传说、故事和廉政书法漫画,增加了观赏的趣味性。
〖第四篇章〗
展示了中国历代多名忠臣、奸臣,历史给予了他们客观的评价,形成鲜明对比,如黑与白,功过自显。同时,在此篇章融入了魏徵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体现了魏徵的民本思想,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政治智慧,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参考价值。
〖第五篇章〗
主要展示的是“三镜厅”。据史载:贞观十七年,魏徵病卒。太宗自制碑文,并为书石。对侍臣说:“人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见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。魏徵没,朕亡一镜矣!
“照镜子、正衣冠、洗洗澡、治治病”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总要求,是党员干部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。
馆陶县纪委监委将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与魏徵廉政思想紧密结合,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时常“照镜子、正衣冠”,严以律己、勤政为民,防微杜渐、警钟长鸣。
古镜今鉴,见贤思齐。魏徵精神及其廉政思想指引我们廉洁于政,诚信于行,勤奋于事。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持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,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,进一步营造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,努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!
分享到:
©中共邯郸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邯郸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3012755号